吸烟亭

“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五期)——围科普新格局下的泛在科技馆构建

2024-08-04 18:02:01    发布者: 吸烟亭

产品详细

  此次沙龙以“科普新格局下的泛在科技馆构建”为主题,邀请政府、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艺术场馆、新闻传媒、基层社区等领域11位专家。专家们基于当前科普工作新格局,一同探讨泛在科技馆构建的方向、模式、机制等,寻求新突破。参加会议的专家均表示,期待在中国科技馆的引领下,强化交流互鉴,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泛在科技馆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开放、协同、多元的科普生态,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马强从科研机构的角度,探讨了泛在科技馆的内涵和外延,分享了对于泛在科技馆构建方向的思考。1.科技馆发挥的作用服务着国家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泛在科技馆的构建十分重要。2.泛在科技馆要实现供给侧跨界融合,通过打通科技馆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道,把科技成果的同步展示与科普展品的打造有机结合,及时满足公众对于前沿技术的科普需求。3.泛在科技馆的构建要注重传播维度的升级,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要广泛融入科技馆的传播内容之中。4.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协作机制,为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5.在当今泛在的信息渠道中,不能完全满足于碎片化的知识获取,要引导公众加强系统化思维的培养。6.作为科学教育的重阵地,科技馆发挥着衔接校内和校外教育的桥梁作用,要应对好当前科学教育的新需求,全方面提升教育课程的研发能力、科技教师的培训能力、科普展品的开发能力。7.实体科技馆就像是源代码,要将实体科技馆的科普资源同步数字化、信息化。构建泛在科技馆,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协同推进,让科技馆成为科学文化培育基地。

  章梅芳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新技术背景下公众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为科技馆实现泛在化提出建议。1.坚持需求导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服务,解决公众日常生活中的需求。2.坚持创新引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法推动科普的数字转型,建立互联网+科普大平台。4.坚持协同推进、资源整合,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进行渗透和联合。

  张鹏结合博物馆科普工作的研究与丰富经验,通过案例剖析科技馆泛在化的方式方法,为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提出思路。1.科学普及教育最终目标:需要有情感、有价值,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心里种下一些东西,如归属感、认同感等。2.以科技馆为主要阵地,建立更多的根据地,将各领域场馆、基础设施,通过机制实现共享连接,形成触手,便于发力。3.展览内容要将科技的应用和公众生活建立联系,科普并不是为了获得公众认知范围之外的冷知识。5.推动博物馆教育的项目化,在导览手册、科普讲座等基础之上,针对特定人群需求,做一些特定的个性化、分众化、分龄化的科普服务。

  张英结合应急科普的丰富经验,从形式、机制等角度,对科技馆泛在化建设提出建议。1.从政策要求、时代需要、公众需求等多个角度,分析科技馆泛在化的重要性;针对研学热,将科技馆课程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使孩子们获得系统的知识,弥补碎片化传播的不足。2.流动馆的科普设施,以大篷车形式到社区、学校做活动,可触达基层,是泛在科技馆的一种体现;图书馆、社区、公共空间、商场中的VR设施等前沿技术体验,也是泛在科技馆的一种探索。3.应急科普的泛在形式体现在公共安全馆、遗址地科普馆、学校安全体验教室、消防主题公园等。4.加强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相关文创产品、教具、教材等的开发。5.建立长效科普机制,与科研院所形成合作机制,开展科普大赛、论坛、沙龙等活动。

  钱凤雪从社区工作的角度,分析了社区科普的需求和痛点,结合社区与学校、专业场馆、社会企业组织基层科普的经验,为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提出建议。1.实现泛在科技馆的构建,使科普资源惠及更多公众,社区是一个有效链接。2.泛在科技馆构建的主题和内容应从公众的实际的需求出发,同时考虑环境差异,详细情况具体分析。3.泛在科技馆的构建需要社会协同、多方联动,使科普资源真正地下沉到公众身边。公众对科普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更多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创作符合公众需求的丰富的科普产品,提供多元化公众参与平台,引导更多公众去参加了。

  辉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科普工作出发,通过案例分享探讨科普新格局下如何构建泛在化科普展示。1.公众对科普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文化的需求更加旺盛,需要更多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创作符合公众需求的丰富的科普产品,提供多元化公众参与平台,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也正在开展新型生态环境宣教基地这种泛在展示系统和活态博物馆相关工作的探索。2.泛在科技馆的构建重点在于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和学习,因此生态环境类的泛在科技馆应该充分融合生态环保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及当地人文特色,在产业园区、工业生产厂房、城市公园等多种类型的场所,在其建筑、交通、环保设施、生态规划等方面充足表现相关知识、技术和成效,形成公众可随时随地可感知的泛在展示系统。

  包明明从科技公司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科技馆发展形势,并结合商业化的发展模式,对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提出建议。1.在机制上一定要建立共建共享、强强联合,来推动泛在科技馆的落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产品迭代专业优势,打造深入人心的优质科普展品。3.泛在科技馆的构建应积极寻求机制创新,通过与商业接轨,借助市场化的模式激活多方资源。4.泛在科技馆需要落地到平台建设上,通过建立科普场馆的资源汇集平台,以多方合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科普服务。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意味着整个科普工作迈向了一个多元、灵活、个性的新纪元。

  盛磊从艺术机构的角度,分享了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探索经验,并为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提出想法。1.泛在科技馆的构建,意味着整个科普工作迈向了一个多元、灵活、个性的新纪元。2.要充分的利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的科普生态体系,为公众提供定制化的科普服务。3.在科普工作创新实践中要加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新质生产力正是艺术与科技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让艺术的感性与科技的理性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加立体的认知体验。4.歌、乐、舞、剧等艺术形式都能成为科普传播的载体,通过艺术化的转译,能使科学知识以更加多元、创新的形式展示给公众。5.通过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在科普教育中的价值,既能有效增强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也能对科普工作提供生动的、多元的路径。

  马莎从国家公园体系与植物园体系的科普工作出发,探讨泛在科普的新形式以及科技馆跨界合作的新机制。1.泛在科普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场景科普是泛在科普的一种形式,将文化、艺术、科技通过科普的手法展示出来。2.探索科技馆跨界合作,搭建科技馆体系与国家公园体系、植物园体系相连通的开放性平台:将科技馆的展品资源与国家公园丰富的活动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利用重大节日,将国家公园的科普资源搬入科技馆,共同打造专题展览。3.科普是一种多元化、系统化的体验,探索将展览、科普剧、园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项目。

  孙树文从高校的角度,分享了学校面向各阶段学生群体开展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剖析了在泛在科技馆的构建中高校所能发挥的作用。2.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技术资源库,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专业优势,希望能够通过泛在科技馆的平台,与社会各方科普需求来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