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亭

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简介

2024-02-04 01:09:12    发布者: 吸烟亭

产品详细

  1974年4月出生,党员,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审判长、高级法官,兼职教授。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要从事刑事司法工作,承办“全国首例利用手机wap技术传播淫秽信息案”“大兴摔童案”等一系列新型、疑难、重大刑事案件,以及数十份刑事司法文件、重要调研报告的起草、论证,并深度参与2012年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在《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刑事实务十堂课:刑事审判思路与方法》《案例指导研究:理论与应用》等专著8部,参编其他专业书籍、教材20余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获法院系统内外的全国性奖励10余次。

  担任最高人民法院西部讲师团成员,给全国法院、检察院系统的业务培训班专题授课50余场,参与对缅甸、蒙古等国家以及我国澳门地区司法官的培训工作。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始终坚持“办案即是法治宣传”的理念,精心组织庭审、撰写文书、开展宣传,努力打造“法治公开课”。在《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解读热点案例,宣讲司法政策,并参与编辑审判指导刊物,创制刑事指导案例,利用业余时间创办自媒体公号等,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981年2月出生,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A岗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纪委办副主任。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出版专著2部,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表论文6篇。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1篇。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国法学会课题、司法部课题等多项。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十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中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获奖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主要获奖人)等多项。

  兼任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责任研究基地秘书长、司法部法规规章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铁路局咨询专家、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委高校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以及多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

  受邀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多项立法咨询工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主讲法治讲座多次。

  1977年9月出生,党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3项,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委托的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6部、主编或合著9部,在《法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发表文章近80篇,在《经济日报》《法治日报》等其他报刊发表文章210多篇,向有关部门提交内部报告20余篇。

  长期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授课,牵头西北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改计划2项。曾在美国、荷兰、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兼任浙江、江苏、新疆等地网信办、《人民日报》评论部咨询专家。曾被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借调或抽调,参与实践工作。经常性参与网信法规与重要文稿论证或起草,并多次作为中央网信办中央宣讲团成员,在相关省区市宣讲中央全会或重要会议精神。

  1977年1月出生,党员,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民法、不动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领域研究,专业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建树颇丰。

  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兼任最高人民法院、住建部、自然资源部、国管局等单位专家顾问。参与《民法典》《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人身损害赔偿、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物业服务、食品药品纠纷等司法解释的起草、修改论证工作,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其细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深度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家自然资源产权改革等重大决策咨询工作。作为住建部专家组成员,赴灾区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房屋产权管理研究与指导工作。

  热情参与法治宣传。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国家权威媒体邀请,撰文或接受采访,宣传解读习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民法典等重大立法以及社会法治热点。应中组部、国土部、住建部、北京市委组织部等邀请进行法治宣讲。参与司法部中国法制外宣书籍《中国民法》撰写。

  积极探索财经法治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发起组建北京市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

  1976年9月出生,党员,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龙马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财经法学》主编、财政部法律人才库成员。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1篇,在《中国法学》发表论文2篇。在CLSCI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方德法治研究奖,第二届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

  深度参与证券法修订,力促发行注册制,得到立法机关采纳。参与电子商务法、统计法及多部税法的制定、修改。热情参加中国法学会组织的决策咨询活动,提供稿件并得到采纳。

  主编《证券法学》《税法学》《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与政策》等教材。《证券法学》荣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主持校精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证券法学》。

  多次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撰文宣传证券法治,参加过几十起疑难证券案件的法律论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

  1974年4月出生,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法学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0多项纵向课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在《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10余部专著,获得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奖项。

  智库研究成效显著。主持全国社科规划办“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多个,《公司法修订报告》等多项成果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等采用。

  热爱法学教育。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奖、“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最受喜爱的十大导师”等荣誉。《民法60讲》等教材10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畅销奖”,累积读者逾千万。

  法治宣传贡献大。为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宣讲宪法、民法典、公司法、营商环境等近1000场,在实务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积极投身法治实践。参与民法典、公司法、电子商务法、慈善法、信托法、商事主体登记条例等立法论证,深度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解释系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规章的起草、修订等专家论证,担任多地政府、法院的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广州等多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1974年7月出生,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长聘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际商事法务评论》《中国大数据社会应用评论》主编,国际亚太欧洲法学院联盟(APELI)秘书长,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公司法务研究会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被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

  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结构性司改、法律的领域性大数据、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与合规等。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新华文摘》、S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他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篇;三大文摘等转载21篇;独著5部、主编6部;省部级以上社科成果高等级奖项5项;已申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成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的肯定。

  致力法学教育结构性改革、专精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法律大数据人才教育培训,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1项排名第一)、上海交大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交大教书育人集体奖2次、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

  国家CSR智库、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特聘专家。曾在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受邀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讲。主办30多场国际研讨会,任美国司法仲裁调解机构JAMS仲裁员和调解员。

  1979年1月出生,党员,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赴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访学、交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重点、一般、青年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Coastal Management》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三大文摘转载。

  积极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建言献策,深度参与国家部委海洋相关立法及上海人工智能立法工作。主持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参与获得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研究生、本科生数百人。自2013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举办中国海洋战略论坛以来,每年举办相关论坛,在唤醒公众海洋意识、宣传海洋法治方面奔走呼吁。担任海南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顾问期间,为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发挥作用。曾获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十大社科新人、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曾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曙光学者”“浦江学者”等人才计划。

  1980年7月出生,民革党员,中央财经大学不动产与自然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民商法学博士。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省部级奖励(荣誉)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合著9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代表性成果包括《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宅基地权利制度重构》《“三权分置”下农地流转权利体系重构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的难点问题探讨》等。

  为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等领导干部讲授专题课100余次。深度参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土地法律和法规修改。以不同形式参与《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多项土地改革政策制定,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改革试点地方的政策设计。学术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致力于搭建土地管理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桥梁,促进土地改革基层首创和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推动土地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

  1977年12月出生,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助理(挂职)。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方面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获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

  在《中国法学》《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刊物上独著发表论文40余篇,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SSCI英文论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次。出版中文独著3部,英文独著Environmental Law入选中国南南环境合作绿色使者计划丛书,主编教材5部。

  担任国家环保培训师资库专家和多个法院的环境审判专家,多次为地方各级理论中心组授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文章。参与了多项环保法律和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起草论证,撰写的十余篇智库成果得到有关部门或立法采纳。作为执笔人起草了首份《中国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等专业的人建议稿。

  1976年9月出生,党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民法学基础理论及前沿问题研究,在服务合同、风险负担规则、合同解除、合同法分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在“规范抽取式案例研究”等案例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等重要人才项目。

  积极参与民法典编纂等立法工作。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专家座谈会和中国法学会立法专家咨询会,积极组织民法典编纂相关学术会议,提交数万字建议报告,并得到积极肯定。兼任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为地方立法和全国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投身教学一线,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担任核心课程主讲人,推动讨论型课程和案例课程建设。曾任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教指委委员等职务,直接参与法学专业和学科建设,积极推动“AI与法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积极投身普法宣传工作和地方法治实践。担任民法典讲师团成员,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讲解《民法典》等。积极组织参与在线公益直播、立法名家讲坛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兼任杭州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等职,为重大案件、重大地方立法提供专家咨询论证。

  1979年10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包括《法学观念史论稿》《法治定量:法治指数及其中国应用》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勤于思考,坚持在社会事实中发现中国法理,学术研究既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运行的实践逻辑、组织特征及发展动力,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同时也注意开拓前沿性课题,在提升地方法治竞争力、提高立法效能、发挥价值治理优势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勇于担当,在社会服务中践行中国法理。注重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建设实践,多次主持完成政法工作研究任务,积极为中央决策机关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相互支持。

  具有恒心,坚持在教书育人中传承中国法理。注重教育学生“为学先为人”,从教十多年来,坚持言传身教,在举止言谈中教导学生为人、在持之以恒中引导学生读书,所指导的学生中已有多人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或任教。

  1978年9月出生,党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长期耕耘于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良性互动、国际法的守正与创新、国际法研究方法的创新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多个。在《中国社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了数十项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积极参与智库研究,获聘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在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与规则塑造、“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等领域提交的十余项重要智库成果得到有关部门采纳。多次参与立法论证。

  在法学教育方面,积极做出响应国家需求,在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积极探索,荣获第三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创办了浙江大学中国法博士(SJD)和硕士(LLM)项目,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的外国法治人才。

  在法治宣传与实践方面,曾参加联合国贸发会会议及国际谈判,在重要国际和国内会议、论坛上作专题报告数十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法治宣传,向政府官员、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解读法律法规。

  1976年10月出生,党员,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著有《刑法解释的基础原理》等专著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领域集中于刑法立法与刑法解释学。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

  担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热情参加中国法学会、江苏省委组织的决策咨询活动,提供稿件并得到采纳。在扫黑除恶、“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意见。参与完成《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江苏省社区矫正需求评估》等社会调查与政策建言。

  主编《刑法总论入门笔记》《刑法分论入门笔记》《刑法案例教程》等教材,带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拟主编的《刑法学(上、下册)》入选省级重点教材。

  主持承担“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担任江苏省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讲师。多次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采访,在重要报刊发表法治宣传文章20余篇。

  1975年8月出生,党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德国洪堡学者、亚洲国际金融法研究中心(AIIFL)研究员,法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监察委、证监会、上交所、基金业协会、中国侨联等专家委员,曾客座任教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悉尼大学等高校。

  主要从事经济法、比较法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多部中英文专著,在SSCI、CSSCI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主编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担任《证券市场导报》《证券法苑》、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等刊编委。荣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安子介奖等。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智库成果,对长期资金市场法治建设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提出“证券执法中的公私协同”等创新理论,参与拓展“金融的法律理论”,相关工作提升了金融法学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多项立法司法政策建议获采纳。

  悉心投入教学,创办北大“中国法LL.M.项目”,研究总结教育规律、引领教改,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1975年5月出生,党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行政法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行政法学、党内法规研究,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独立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行政法学总论》《行政诉讼类型构造研究》等专著10部,主编《行政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党内法规学原论》等著作10余部。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培养行政法学研究生70余人,多人获得应松年行政法奖学金、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荣誉。倡导兼顾面向司法和行政的行政法学教研模式,所著《行政法案例分析教程》《部门行政法专论》具有广泛影响,《行政法学基本论》获评省级精品教材。参与首部党内法规学“马工程”统编教材编写工作。

  在国内多地党政机关举办行政法和党内法规讲座300余场,在《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度参与《行政诉讼法》及其系列司法解释的修改、起草与论证,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彰。热情参加《行政处罚法》修改论证和信访制度理论成果梳理及工作创新总结,成果突出。

  担任安徽省政府法律顾问、上海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市政府法律顾问,为区域法治政府建设提供高质量咨询意见,受到高度认可。

  1976年4月出生,党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长期从事民法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侵权法、损害赔偿法、不动产登记法、物权法、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与数据权利等。

  始终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践开展研究,善于发现并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及法律实践中迫切地需要研究的重大疑难问题。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

  任教清华大学法学院10余年来,无论是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还是学生指导上,始终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指导、教材体系建设等所有的环节,开设的《侵犯权利的行为法》课程先后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北京市优质本科生课程。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先后参加民法典编纂工作以及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不动产登记法、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起草、论证工作,挂职担任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最高人民法院执行特邀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委法律顾问等。

  积极接受各个媒体采访,开展法治宣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等报刊上就不动产统一登记、民法典编纂等重大社会法治热点问题发表文章、评论数十篇。

  1977年10月出生,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法研究,为社会法理论创新和法治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科研能力突出,学术造诣深厚。出版个人专著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社会法概念和体系、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和制度构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

  成果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广泛。学术论文具备极高的被引用率,7篇论文单篇被引次数超过100,7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015年起担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积极推动社会法学科建设。2014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投身法治实践,推动法治进步。参与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修改和论证工作,努力推动立法完善。2016年-2020年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热情参加工会和劳动法律实践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向有关部门提交20余篇对策研究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做好法治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20余篇理论文章。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多篇英文等外文论文,积极宣传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努力扩大社会法学科的国际影响。

  1979年3月出生,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央“马工程”《宪法学》课题组成员,《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专家,团中央“青马工程”理论导师。

  研究方向为宪法学。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多篇。代表作有《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经济权利保障的宪法逻辑》《中国宪法实施的双轨制》等。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首都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多次担任“双百”活动主讲人。曾抽调参加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组织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编写工作。曾参加十九大报告起草调研和宪法修改的相关研究工作。撰写内部研究报告50多篇,有关宪法问题的智库报告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研究成果一等奖。

  1976年11月出生,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国际法、流失海外文物追索等领域发表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我国知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法专家。

  积极参与咨政建言,在涉外法律斗争、海外流失文物追索、涉外法治建设等领域撰写、提交了大量智库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用20余篇。

  长期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央媒参加各类节目的直播、录播,在《新闻联播》《新闻1+1》《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新闻周刊》等多档新闻时事类节目发表专家观点。担任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特约评论员,常年参与the Point、China 24、Asia Today、World Today、Dialogue等英文节目直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撰写大量法治宣传文章。

  作为中国政府专家,参与文物追索领域公约改革谈判,主持起草中国在文物返还领域首次主导制定的国际性规则《敦煌宣言》。近年来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追索工作,对流失文物追索作出突出贡献,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返还公约观察员,系全球12名观察员中唯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