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洛阳有贾生十八称文人

2024-06-20 11:38:34    发布者: 阳光房案例


  就在几天前,许多“00后”通过一场高考,完成了他们18岁的成人礼。这些出世于2000年的孩子,曾被称为“世纪宝宝”。转眼间,他们已长大,对高中语文讲义中《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应该不会生疏。贾谊18岁时,又是什么样的呢?

  就在几天前,许多“00后”通过一场高考,完成了他们18岁的成人礼。这些出世于2000年的孩子,曾被称为“世纪宝宝”。转眼间,他们已长大,对高中语文讲义中《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应该不会生疏。贾谊18岁时,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出世于2000年的孩子,曾被称为“世纪宝宝”。转眼间,他们已长大,对高中语文讲义中《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应该不会生疏。

  韶光回溯到公元前200年。这一年,贾谊在洛阳出世。其时西汉初建,全国未平,内有诸王暴乱,外有匈奴袭扰,汉高祖刘邦很伤脑筋。

  相比之下,洛阳城倒显得惊涛骇浪。这里是河南郡的郡治所在地,人文荟萃,城池巩固。刘邦登基之初,曾想长时刻在这里定都,可见洛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

  贾谊的父亲名叫贾回,对教育十分注重。因而,当刘邦与群臣杀白马为盟,宣布“非刘氏而王,全国共击之”的召唤时,贾谊在读书;刘邦逝世后,惠帝刘盈继位,吕后临朝称制,贾谊在读书;刘盈郁闷病逝,吕后大权独揽,扶立前、后少帝,贾谊还在读书……直到贾谊长到18岁。

  在《汉书·贾谊传》中,东汉史学家班固是这样写的:“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能诵诗书,能写文章,年青的贾谊凭着过人的才调,在整个河南郡都有了名望。郡守吴公爱才,将贾谊吸引到门下。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汉书·贾谊传》用短短十几个字,叙述了一个“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对年仅18岁的贾谊来说,能得到吴公的欣赏和教训,无疑是一件走运的事。

  吴公名叫吴庄,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也当过李斯的学生。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吴共用法家思想管理河南郡,作用不错。

  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曾随刘邦打全国的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汉文帝传闻吴公“治平为全国第一”,遂将其征入朝中任廷尉。贾谊的人生,从此进入“快车道”。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平缓、低沉的人。他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和母亲薄姬生活在边地代国,只求母子安全,从不觊觎皇位。也正因而,他得以躲过吕后的棘手,熬到了出头之日。

  登基这一年,汉文帝24岁。一次,吴公向他说起,河南郡的贾谊尽管年少,却“颇通诸家之书”。所以,汉文帝决议召贾谊入朝当博士。

  公元前179年,贾谊脱离洛阳,来到京师长安。在这里,他不只见到了比他大3岁的汉文帝,还见到了一群老先生——他的新搭档。

  年青的贾谊才学过人,思想灵敏,谈锋也十分了得。执政堂上,每次汉文帝抛出问题,老先生们答不上来,贾谊却能对答如流,我们都自愧不如。汉文帝很快乐,不到一年时刻,就将贾谊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让他参加谈论国务。

  贾谊也没有孤负汉文帝的厚爱。他写了《过秦论》等一系列文章,分析秦朝的兴亡之道,并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主张汉文帝进行改革,抛弃秦法。

  这时候,西汉已树立20余年,全国较为安靖。在贾谊看来,这是去除“汉承秦制”坏处的好时机,“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准则,定官名,兴礼乐”。他起草了详细计划,其间还有更改律令、将列侯悉数遣往封国等内容,每个都是大动作。

  汉文帝看得两眼放光,当即招集群臣协商,想任贾谊为公卿。不料,这次汉文帝遇到了烦,贾谊的上升之路也被阻断。

  据《汉书》记载,对汉文帝的提议,周勃、灌婴等旧臣竭力对立。他们骂贾谊是“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缤纷诸事”。这顶“大帽子”一扣,汉文帝缄默沉静了。他想起自己能坐上皇位,都是这些旧臣的劳绩。现在自己根基未稳,哪敢由于贾谊开罪了他们?

  就这样,汉文帝开端疏远贾谊,不再采用其意见。不久,他任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从此贾谊的悲惨剧命运开端了。

  有人说,汉文帝将贾谊贬到长沙,不仅仅为了安慰朝中旧臣,还为了让年青气盛的贾谊多多历练。

  如果是这样,当然无可厚非,但对满腔热忱、锐意进取的贾谊来说,这兜头的一瓢冷水,简直将他浇蒙了。

  从长安到长沙,途中要通过湘水。怀着悲愤、失落的心境,贾谊在这里吊唁屈原,写下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他才20多岁,就觉得前途渺茫,怕自己将来会和屈原相同,因毁谤而丧身。

  也难怪贾谊会想入非非,剧情回转太快,他还来不及弄理解,为何皇帝会忽然变脸,朝中那些固执的旧臣是不是要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

  西汉初年,刘邦为剪除异姓王,杀了韩信等开国功臣。到汉文帝时,长沙王已是仅有的异姓王,也不怎么受朝廷注重。贾谊被派去做长沙王太傅,远离政治中心,当然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被贬谪。

  有意思的是,贾谊不喜欢长沙,长沙却一向保留着贾谊祠,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留念他。洛阳曩昔也有贾谊祠,仅仅现在已不见了。

  西晋时,潘岳曾出任长安令。他从国都洛阳前往长安时,写下《西征赋》,其间有一句“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文人”。从此,人们便用“洛阳文人”指代贾谊,后来也泛指洛阳有才调的人。如唐代诗人中,储光羲称“高帝黜儒生,文皇谪文人”,孟浩然说“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孟郊则说“唯余洛阳子,郁郁恨常多”……

  贾谊是“洛阳文人”的“代言人”,生在洛阳,葬在洛阳。据清代《洛阳县志》记载,贾谊墓在洛阳县东北的邙山上,大坡口道西,俗称贾生墓。清同治年间,墓冢还十分巨大,周围有赐田18亩,官员通过期要歇轿下马,步行至墓前拜谒,惋惜后来被毁了。

  现在,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有重修的贾谊墓,据揣度这里是贾谊的故乡。民国初期,有人在贾谊墓邻近盗掘出唐代贾洮(táo)、贾邠(bīn)父子的墓志,上面清晰记载,“秦末汉初,回生谊”,证明了贾回便是贾谊的父亲。

  唐人李端在《襄阳曲》中说:“贾生十八称文人,空得门前一断肠。”事实上,贾谊的终身尽管时间短,他的成果却远远超出了“文人”二字。(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通讯员 崔振华 文/图)


上一篇:【48812】名贵明代古籍成为济南“五三惨案”证据

下一篇:东西问丨屈原为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持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