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装修旺季,不少消费者发现很多家装公司都打着免费测量、免费设计、免费报价等旗号招揽生意。对此,一些没有装修经验的业主总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觉得家装公司既然无偿提供服务,尝试一下也无妨,殊不知其中暗藏玄机,一不留神就会落入吸费陷阱。
北京消费者吴先生最近要装修房子,他在走访家装市场时发现,不少家装公司都无偿提供设计,其销售人员一般向业主承诺可免费测量、免费设计、免费报价。其中,免费设计一项令他十分向往。“因为我和妻子都比较讲究生活质量,对我们来说,家装设计环节是最关键的,若装修公司能免费提供当然最好。”吴先生和记者说,他和妻子看到装修公司推出免费设计的广告后,第一反应是可以省钱的兴奋。然而,当他们看了几家装修公司的免费设计图纸后,立即放弃了这种“占便宜”的想法。
吴先生表示,装修公司提供的免费设计其实就是一些图纸样本,很多在网上就能够找到,没有一点创意。“真是应了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我对设计师提供的免费设计的具体方案表示不满意时,对方回应我说,‘免费的就不要挑三拣四了’。”吴先生表示,为了达到满意的装修效果,他终究是花钱聘请了专业设计师。
据了解,免费设计是很多中小型装修公司的一种营销手段,其首要目的是先吸引消费的人关注,尤其对于一些没有装修经验、预算有限、对设计的基本要求不高的消费者来说,免费设计极具吸引力,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反正是免费的,有总比没有好。”那么,这个便宜真的那么好占吗?
针对家装公司推出的免费设计,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中一些是将其作为诱饵,等业主签约后,再通过加项、追加工序、偷工减料等手段赚钱。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家装领域,设计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位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向记者透露,很多中小型公司为了抢客户都拼命压低报价,同时还承诺免费设计,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随便拉一个人来就能充当设计师。例如,一些规模较小的装修公司甚至让销售人员、财务专员来冒充设计师,为业主出设计的具体方案。“这些人通常只经过了简单培训,会使用一些设计软件,就冒充设计师,装修公司往往要求其忽悠消费者签约。”这位设计师说,“实际上,免费的午餐哪有那么容易吃到?不是烫了嘴就是硌了牙。”
此外,家装设计的收费模式也很混乱。事实上,真正大牌的设计师不会仅以居室面积、工程金额作为收费依据,而是更看重设计的具体方案的创意。但是,一些装修公司以提取家装合同金额的百分比来向设计师支付薪金,例如按照其所承接家装合同金额的3%来支付薪水,这就造成设计师为了多挣钱而重“量”轻“质”,拿出一些粗制滥造的设计方案。
另外,由于设计师的薪酬与家装工程合同金额挂钩,所以很多设计师并没有从业主的实际要出发进行设计,往往画蛇添足地增加项目,目的是增加材料和人工费,以提高合同金额。一些设计师还会通过指定建材商、模糊材料单位、不在预算清单中列出主、辅料的实际用量及施工损耗量等方式来增加装修工程的费用支出。
家装公司推出的免费设计服务不仅有欺骗消费者之嫌,更重要的是,其对家装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没有签订合同之前设计师的劳动无法体现,所以其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装修方案,这导致免费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缺乏技术上的含金量,并为不良设计师故意增项加价以抽取更多提成提供了机会。那么,该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014年8月18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编制了《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设计收费的最低限价标准:设计师100元/平方米起;主任设计师150元/平方米起;高级设计师300元/平方米起;特邀有影响的设计师500元以上/平方米。此外,该《意见》还就设计业务的基本流程、设计服务内容、设计图纸内容等做了原则性规定。然而,其仅是一个指导意见,没有强制性,对家装设计乱象的治理效果有限。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这样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收费透明、分类,这样可让设计师、业主及装饰公司均受益。家装设计本身就有高中低档次之分,所以一刀切的收费模式不见得适合所有业主。例如,有的业主对生活品位、居室功能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并有能力支付较高的设计费,装修公司就可以派出水平较高的设计师去为其服务,还能够准确的通过具体服务项目进行收费。有的业主对居室设计的基本要求不高,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还有的业主不愿意或没能力额外支付设计费用,则家装公司可为他们提供几套样板式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供其选择。此外,装修公司应将设计与施工分开,避免设计师为增加收入而在设计的具体方案中画蛇添足。
然而,对于上述专家提出的方案,很多装修公司表示不敢这样做,因为担心业主一听说要增加设计费就不与其签约。同时,免费设计的做法也让企业自身的经营慢慢的变困难,人力成本逐年攀升,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针对家装行业中的乱象和家装公司发展的现实困境,业内人士认为,家装企业的定位很重要,要想打造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企业,就必须克服困难,坚持走设计收费之路,使其成为行业惯例,以引导行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