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企业文化不是摆“花架子”

2024-08-11 00:07:43    发布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美国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腾飞,70年代在平稳度过两次石油危机后再次创造了快速地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80年代后大有取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80年代,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在我国掀起企业文化热。很多企业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中,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并形成了大量的文化管理实践,为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是花拳绣腿,摆“花架子”,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是企业文化管理的第一步。在文化理念提炼方面,由一些企业采取项目咨询的方式,即由国内或国际大中小型咨询公司进驻公司,进行调研和访谈,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之上,形成调研报告,之后,由项目组成员按照既定工作思路及方法,进行文化的提炼与总结,形成企业文化手册。得到企业高层认同后,即在员工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有的采取强制背诵的方式,有的采取考试的方式,也有一些企业比较人性化,采取趣味问答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均体现出的是员工不参与,从高层总结出一些要求员工必须理解并强制执行的内容,形成一种强行的宣贯。

  这样做的结果是,员工没有更多的参与,也没有深刻理解并体会这些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在接受过程中的强制方式,更增加了员工的抵触情绪及不信任感,并没是真正的文化理念提炼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个人浅见,企业的文化理念提炼一定得走出误区,在文化理念提炼方面采取引导式的、员工广泛参与的、寓教于乐的理念提炼,会让员工在参与中理解文化理念的来源。文化是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形成的,来自于企业的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全员,让全员来总结提炼,这样的文化提炼出来,才会有实质的理解,才会更易于执行,才能真正形成文化的传承。

  有了企业理念的提炼,下一步就是文化的践行与传承了。目前90后也入职企业,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中坚与骨干。90后身上有很多特点,比如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超强,爱好广博,很多都有一技之长,不因循守旧,有创新意识,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希望沟通畅通、反馈及时等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用固步自封的文化无法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要求。个别企业,理念是理念,行为是行为,在说和做不能有效统一,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这就让员工感受到文化就是摆在那里给人看的“花架子”,根本不能在企业工作实际中进行相对有效的统一,形成事实意义的“两张皮”。怎么样才能做到说和做的有效统一呢?就要在企业的制度层加以规范,让制度成为企业说和做的桥梁,让制度成为文化落地的有效工具。

  举个例子,有的企业把共享作为文化价值观的维度,但是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只考虑少数管理人员的利益,实施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尤其是员工广泛关注的绩效公平性、薪资标准、晋升通路、股票激励、退出机制等密切涉及员工生活品质、未来发展的方面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这就和共赢这个价值观维度严重背离,造成员工表面不说,但实际上怨声载道、离心离德的局面。公司发展靠的是员工的团队凝聚力。管仲在《管子·国蓄》中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文化理念只有和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相匹配,才能实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其企无敌的境况。

  企业文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贯穿于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企业文化的愿景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前提。文化与企业如同土壤与树木,要想树木茂盛昌劲,则需要文化的力量。“员工的心,企业的根“。员工的心犹如土壤,脱离员工做文化建设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立足员工,切实地了解员工所思所想,经营好员工队伍,让文化理念、文化行为真正的完成有效统一。员工“非患寡而患不均”,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因人而异的行为是对企业文化极大的伤害。

  企业应该珍惜每一个员工的口碑,无论是在职的员工还是退出的员工。只对新入职员工示好,对退出员工毫不珍惜,挥舞起大棒亦属于“短视行为”。只有真正把每一位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才能形成较为强大的企业品牌凝聚力,再强大的传播力都不如员工的口碑!在执行的过程中,让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驾护航,无论企业身处VUCA时代,即使外部环境经常处于极度不确定性当中,依然能持续激发起员工的潜能和智慧,使团队勠力同心,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