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吹拂乌蒙山,坡行至密林深处,一根根竹子挺立而生,竹身消瘦,竹节鼓突。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乡民罗坤恒俯下身,检查一株粗似水管的筇竹的长势。“管护砍小留大,竹子才干长得好!”罗坤恒说。
大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村庄复兴要点帮扶县。日照少、湿度大,共同的气候孕育了西南区域特有的植物——筇竹。2018年,外出务工的罗坤恒回乡种起几百亩竹林,采笋、卖竹,年收入到达10多万元。
轻抚根根翠竹,见证大关县开展的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说:“村庄要开展特色工业,需要在维护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科技研制。”
1993年,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原西南林学院)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经过调研,他发现当地开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但依山势而生的天然筇竹笋现已经过广交会远销海外,价格还不低。
“从前,由于掠夺式采笋,天然的竹子长得又瘦又小,这样下去竹林资源很快就会干涸。”董文渊回想,当地也短少针对筇竹成长的基础性研讨。“竹子成长发育的规则,其时还没研讨清楚。”董文渊说。
随后的几年中,董文渊团队开端在大关县进行竹林生态修正,并研讨霸占了关键技术——人工繁殖筇竹。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推行,2017年,大关县将筇竹工业定位为“一县一品”特色工业,着力在合适推行的区域开展栽培。
“一根筇竹约50天长成,一片竹林的成长周期为70年至100年,村里人过夜采笋、卖竹子,还过夜开展林下饲养。”看着细沙村的筇竹林,董文渊说。现在,大关县栽培筇竹共100余万亩,带动全县72.5%的农村人口继续增收。
种下竹,也要学会管好竹。回乡种竹子,罗坤恒是“外行人”。不过,他有学习的讲堂,那就是董文渊团队设在细沙村的筇竹栽培基地。2024年采笋季刚过,开在基地里的筇竹育婴训练课上,董文渊身边站了一圈脸庞乌黑、身背采笋包的农户。
“竹子成长就像一家人,采小笋留大笋,家里的‘劳动力’才更壮实,竹林才干越长越好。”董文渊通俗易懂的比方,让罗坤恒等农户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董教授的团队总结了‘四砍四留’口诀,管好竹子简略喽。”罗坤恒说,学到有用新技术后,自家竹林产的笋更嫩,长成的竹子又高又健壮,上一年一根好竹子能卖到14元。
传闻自己的学生“班师”了,董文渊很欣喜:“把科学技术‘种’在竹林中,让农户边种边学,才干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完成科技推动村庄高水平开展。”
筇竹栽培规划逐渐扩展,怎么发挥好竹林的经济价值?大关的答案是延链补链,打造品牌。
一斤鲜竹笋6元,一根成竹10多元,一件筇竹家具上千元。在木杆镇银吉村云南羲之竹文明科技有限公司,筇竹制造的圈椅造型精约、线条流通,杰出的竹节增添了新鲜文雅之气。董事长欧贤芹2018年返乡创业,将公司从加工竹产品的小作坊做成了上一年产量达1670万元的竹材加工企业。
“这儿的原材料丰厚,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咱们在产品规划上杰出筇竹的美,做成花架、茶桌等传统家具和竹杖、毛笔等工艺品,遭到顾客的喜爱。”欧贤芹介绍。
从竹笋初加工到竹家具出产,从认证绿色食品品牌到筇竹工艺品热销,大关县的筇竹工业完成了全链条式开展,也给乡民带来更多增收时机。2023年,大关县竹工业归纳产量达20.8亿元,因竹工业高质量开展而获益的大众超越17万人。
回县城的路上,坡面上的竹林正朝气蓬勃,孕育着山里人的期望。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及时提质增效;以工业融合为方向,尽力打响品牌;以促农增收为方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科技让竹工业“拔节向上”,当地正尽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为推动村庄全面复兴供给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