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 实习生 王景曦)近日,有市民向新京报记者反映,颐和园长廊部分彩画破损严重。对此,颐和园工作人员表示,颐和园持续对长廊彩画进行环境监视测定、跟踪研究和保护性工作。下一阶段将采取比较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修复,延缓部分彩画的老化进程,并使其重新恢复稳定状态。
近日,市民王先生在游览颐和园时发现,颐和园长廊上的部分彩画已经剥落,与其他色泽鲜艳、图案清晰的彩画形成鲜明对比。“为何有的彩画相对完好,有的破损这么严重?”
据了解,颐和园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油饰彩画就像给古建筑穿上外衣,起到保护和修饰的作用。长廊的苏式彩画内容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卉翎毛、亭台楼榭等,共计14000余幅。其中,人物故事彩画最为精彩,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5月26日,记者来到颐和园实地探访。由长廊最西端石丈亭开始,记者顺着长廊往东走,发现长廊顶端枋梁上部分彩画颜色发旧、有色块脱落迹象。一些彩画图案模糊,难以辨认画中的内容。顶端横梁上的彩画往往比长廊两侧内壁的彩画破损更严重,两侧内壁的部分彩画只是褪色泛白。
向东行至整个长廊的三分之二处,记者发现,这里的彩画破损情况加重。约有十根横梁上的彩画已经风化。除了彩画褪色、色块剥落,少数横梁还存在开裂、发霉等现象。
在颐和园长廊中,不少市民游客拍摄长廊顶端的彩画。其中有游客认为,斑驳的彩画更有历史感,但多数游客认为,彩画应该得到保护和修复。
针对以上问题,颐和园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长廊彩画大部分修复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部分彩画还保留着较为显著的时代特色。长廊彩画最近一次修缮为1979年,距今已有40余年。跟着时间推移,现存的彩画在自然环境中普遍面临风化,出现龟裂、粉化、局部脱落等状况。
彩画图案保存状况不同有几个原因,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阳面一侧彩画相较背面彩画,普遍呈现颜色褪色、色彩暗淡的现象。另外,彩画工艺材料的老化造成病害发展速率不同,呈现出保护状态的差别。同时,上世纪因历史原因出现人为损坏,造成破损。
该工作人员介绍,自199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颐和园一直按照遗产地保护要求,严格遵循国家文物法“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大限度保留和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对长廊彩画开展环境监视测定、跟踪研究和保护性工作。
从2000年开始,颐和园通过微环境监测设备采集长廊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对彩画色彩变化状况做监测。颐和园管理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启动了长廊彩画保护的研究工作。对长廊彩画开展了现场病害调查和勘察分析工作,对彩画绘制工艺和材料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下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将侧重对遗产主要价值的保护和整体历史风貌的保存,采取比较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修复,延缓部分彩画的老化进程,并使其重新恢复稳定状态,满足游客参观的需求。”该工作人员表示。
未来的修复是否有原始影像数据作为参考?该工作人员介绍,颐和园开展长廊彩画的定期影像记录和档案留存工作,近期专门启动了对颐和园长廊彩画的三维激光扫描和高清影像记录工作。目前,外貌的扫描和影像记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建立长廊彩画完整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为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